云南日报记者 胡晓蓉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焊花四溅……眼下正值交通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全省各地重点交通运输项目上,广大建设者们铆足干劲,抢抓时间,不断刷新施工“进度条”,以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的姿态全力谱写着动人的建设者之歌。
6月的阳光,带着盛夏的炽热洒向大地,而高黎贡山早晚却仍旧凉风习习。当熹微的晨光与清脆的鸟鸣掠过中铁隧道局集团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驻地,白班的员工早已经完成了交接,投入到一天的生产中。
红色的铁质高塔矗立,底下罐笼不断上下,人员进进出出;装载机将一捆捆钢筋与拱架从加工厂运到井口;地下深处,拌和站藏在暗处,像只不知疲倦的巨兽吞吐着混凝土;通风管道鼓足了心气,奔向前方;施工人员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有的在绑扎钢筋,有的在砌筑墙体,有的在安装管线。地下640米的隧道深处,一群追光人与沉积千万年的黑暗顽强搏斗。
中铁隧道局集团大瑞铁路工程2号竖井工区经理周坤朋每天将办公室“搬”到工地,召开现场会议,总结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安排当天任务,同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为深入一线、强化现场管理,周坤朋从竖井出口起步,开启“地毯式”排查:作业面施工规范、文明施工标准执行情况;井下抽排水系统运行、物料运输流程管控等,不放过任何细节,全面检查施工全流程各环节,确保现场管理严格达标、规范有序。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项目平稳推进和工友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魏周明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电工,已经在中铁隧道局集团工作了10多年,参与过一个又一个道路建设工程。
早上7点,地面的温度只有11摄氏度,老魏走向罐笼,准备下井将隧道里面的关键线路、容易忽视的地方排查一遍,确保现场的用电安全。
随着开挖进度不断向前,四个隧道施工面距离越来越远,以前两三个小时就能排查完的工作,现在需要一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也意味着魏周明今天没有时间到井上吃饭,只能让人送饭到下面,吃完以后继续一天的工作。
傍晚,魏周明终于完成了一天的排查工作,夕阳远远衔在山头,洒下的金光,好像要将他与夕阳融成一片。
“来到高黎贡山以后,很多节假日我都没有陪伴过家人,但看着这条隧道在我们脚下不断变长,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心里别提有多高兴。”辛苦一天的魏周明笑了。
贾迎东是去年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是中铁隧道局集团建设公司见习生培养计划里面的优秀人才,去年国庆节前被紧急调到大瑞铁路建设一线。历经半年,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贾迎东在这里迅速成长,已经初步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作为一名技术员,贾迎东每天都要在施工现场来回奔波,指导施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深达640米,施工管控无法像一般隧道有效、及时。因此,狠抓关键工序,就成了2号竖井工程管理的重点。而这正是贾迎东需要在现场严格把控的所在。
今年五一假日期间,一组开挖完成需要立拱架的仰拱,他在现场盯控和指导施工,保证每一榀拱架都符合标准。一边看着现场工人施工,贾迎东一边掏出了施工设计图纸一一对照,这是师父带他养成的习惯。哪怕再熟悉,也要对照图纸方案进行施工。“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会出错,我才能对得起日后将要路过这段隧道的每一名乘客。”师父所说的话,时时回荡在贾迎东耳边。
在现场盯控每一个关键工序,这意味着贾迎东需要在640米的隧道深处,忍着沉闷的环境,始终保持高度紧绷的状态,坚守8个小时,不能有丝毫放松。
“我一参加工作就遇上了这么一个重大的项目,能参与这样世界级难度的工程项目,对我们年轻人来说是挑战更是磨砺。”贾迎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工作的热爱。
地下640米深处,和贾迎东一样的年轻建设者们奔波在各个工作面上。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与他们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繁忙而动人的画面。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